2022年中国处于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深刻认识新阶段的基本特点,明确新阶段的主要任务,确定新阶段的主要对策。国际形势变化中,最主要的是中美关系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关系到对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格局的重新思考,关系到对经济政策的重新思考,也关系到对企业战略的重新思考。国内形势变化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包括发展速度、发展质量、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重大命题。
对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探索
经济高速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可以并行不悖,进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以高投入带动高速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本章的分析还表明,实现“两大任务”,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中国已经具备比较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比较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新一代创业者的出现。
需要做的是以已经具备的比较扎实的基础为起点,加速推进“两大任务”的实现。技术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进而分析了实施三大工程即产业格局重塑工程、“卡脖子”技术突破工程、前沿技术突破工程的重要性。
2022年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算好但绝对不能算差。在2022开年前我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目标是5.5%,可是不少投资者都预测中国今年将会很难实现这个目标。之所以会这么认为主要是因为今年我国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4%,创历史新低。但是现在国家的防疫政策已经发生了改变,接下来一年内经济发展受疫情因素影响会减弱。
虽然经济增长上面我国经济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不断向好的,同时中国市场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正因如此,在2022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即便中国目前有着不少的困难,还是有很多人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国市场。这一点从今年以来我国股市的北向资金流向中,就能够看出来。
大部分的外国投资者都认为以后中国资产,将会是他们在资产配比中不可能不考虑的一环。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世界足够信任目前遇到挫折的中国能够解决眼前的麻烦
2022年,是全球经济困难的一年,但中国还是实现了经济增长4%左右的增幅,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经济稳定的大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实质上还是沿用了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抓“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政策。即抓好固定资产投资(50多万亿元)、促进国内消费总量稳定增加、稳定外贸出口等三大政策。辅之配套积极稳健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适当的预算赤字财政政策,加上适当降低存贷款利率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2022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再次展现如大海般的包容与韧性。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在上半年同比增长2.5%的基础上,持续巩固回升态势。
一年来,税收政策持续发力,根据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企业等的支持力度。截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3.7万亿元,为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提供助力。
“留”得青山 把“稳”航向
今年初,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迅速出台。在前几年减税降费基础上,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时”与“势”的深刻洞察,以及让亿万市场主体过上“好日子”的魄力与决心。
翻开2022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政策指引,不难发现,这些政策之中,既有阶段性措施,又有制度性安排;既有减免政策,又有缓缴、退税措施;既有普遍适用的减负政策,又有特定领域专项帮扶措施;既有延续性安排,又有新增部署;既有中央统一实施的政策,又有地方依法自主实施的措施
3.7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背后,是一系列退、减、缓税费政策的落地生根见效,支持企业“留”得青山,支撑中国经济大船“稳”住底盘、把“稳”航向。
——“退”出一片新天地
今年4月1日,大规模留抵退税开始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中,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是“重头戏”。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留抵退税合计已达23097亿元,成为帮助市场主体爬坡过坎的重要力量。
好政策,需要快落实。为了让市场主体尽早享受政策红利,原定全年存量留抵退税任务提前到第二季度集中完成,并于7月新扩围7个行业退税,退税速度进一步提高。
好政策,还需要稳落实。在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过程中,税务部门坚持“快退税款、狠打骗退、严查内错、欢迎外督、持续宣传”五措并举,坚持与财政、人行、公安等部门倾力合作,确保分厘资金稳稳落袋。
退到账上的资金,企业都用来做了什么?
税务部门组织开展的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企业留抵退税资金主要用于扩大生产、技术研发、支付薪酬等方面。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樊勇表示,增值税留抵退税有力缓解企业资金流压力,让受到疫情冲击的市场主体缓过劲、转起来了。
——“减”轻前行负担
退税,让企业资金从“纸上”落到“账上”,激发新的活力。减税,则为企业爬坡过坎时卸下包袱,加快跑的速度。
今年以来,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所得税税前扣除、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小微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政策陆续出台,让不少企业的缴税金额明显减少。
风雨之中,每个市场主体都在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庇护下前行。
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税收不断传递着政策温度。今年以来,包括航空和铁路运输企业分支机构暂停预缴增值税、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快递收派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等政策,及时为困难行业“雪中送炭”。
这一年,减税阳光还照在了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上。
个人换购住房符合条件可享受个人所得税退税优惠、对养老托育服务业实施“六税两费”减免、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享受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在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住有所居”的美丽生活图景中,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税收用自身的“减法”为人们的幸福做着“加法”。
——“缓口气”再“加把劲”
今年以来,缓缴税费政策相继出台。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阶段性缓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阶段性缓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并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缓缴的所得税等“五税两费”在缓缴期届满后继续延长4个月。
“退”“减”“缓”,让机器动起来,让车间响起来,也让中国经济平稳运转起来——“稳”字当头,是税收发挥职能作用的准则。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随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迅速落地,第二季度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扭转了前期下滑局面,第三季度以来同比增长3.4%,呈现回稳向好势头。
“新”能动力 加速前“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确保中国经济大船行稳致远。
上半年,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至100%,下半年,企业创新收获的税收红包则更多。
9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在今年第四季度实施三项支持企业创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激励企业增加投入提升创新能力。随后,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等部门对上述优惠事项进行明确。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有助于激励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增加投入,这不但有助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改善实现产业升级,从中长期发展而言,也是综合国力提升、经济产生增量的关键。
税收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高技术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退税4056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2%。
在国内疫情反弹、工业生产循环受到冲击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仍有较为亮眼的表现。前11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扩”大内需 驶入新水域
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首要一点便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消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扩大内需向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事实上,促进扩大内需,税收一直在发力。在“买买买”的背后,就有更多来自税收的推动。
买汽车,有了新的税收优惠。
买部分乘用车,可以减征车购税。今年实施的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政策,精准将受益范围锁定在小排量、经济型、占比大的乘用车。
买新能源汽车,则能享受车购税免征政策。今年9月,这项始于2014年的优惠政策第三次延续。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政策又一次延期,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对推进我国交通能源战略转型、促进我国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0月底,全球最大的免税商城海口国际免税城开业。随之,海南启动离岛免税促消费活动。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始于2014年,去年海南离岛免税店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实施了离境退税政策,其中北京离境退税商店已超过800家。几年来,离境退税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即买即退”等便利措施逐步落实,有效促进了免税业发展。
一年来,税务与商务等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相关消费产业发展。在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方面,税务部门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在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方面,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切实减轻家电流通企业资金压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在新时期,扩大内需有着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等背景下的新使命。这当中,税收又当如何发力?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不乏税收的身影: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促进外贸发展的财税政策,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等内容,为税收促进扩大内需指明方向。
扩大内需,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是基础。近两年来,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完善,为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奠定基础。
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最大的消费市场,以及2.2亿人的人才资源总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战略判断,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明年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科学的、积极的、稳妥的,税务部门将抓紧研究明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政策,延期优化、完善改革、精准发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相信在包括税收在内的多项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定能勇开“顶风船”,无惧“回头浪”。(记者 何乐)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申佳平)“目前,国内疫情反弹得到有力处置,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相信正常的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经济运行会很快回归正常轨道。”今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针对日前公布的4月份主要经济数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国家发展改革绝前戚委将抓好下更大力气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力争在上半年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策效果。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受新一轮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经济新的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孟玮同时指出,实际上在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明显下滑。但是,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复工并陵复产扎实推进,经济运行迅速扭转了下滑局面,发展态势逐季恢复。
她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悔仔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方面,下更大力气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按照各项部署,靠前安排、加快节奏,力争在上半年大头落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策效果。
另一方面,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助企纾困帮扶、强化能源资源保供稳价、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作了明确部署。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对有困难的企业和职工给予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确保能源正常供应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同时明确抓紧研究养老保险费缓缴政策扩围、延长实施期限等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力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落地。
下一篇:人活着为什么这么累有什么意思
发表评论